搜关键字:
按文件号:
颁发单位:
库别:
添加日期:
 
 
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05年劳动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
颁布日期:2005-04-26    文件号: 冀劳社办[2005]125号     颁发单位: 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加入收藏夹


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省直有关部门、中央及省属企业:
  2005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年,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提高规划质量、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指出,随着积极就业政策的出台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的逐步建立,劳动保障工作已经由原来“急风暴雨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转变为深入细致的制度完善、体制建设和管理能力提升的新阶段。围绕提高工作质量,更加注重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更加自觉地把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上升为政策规定,是劳动保障工作进入新阶段后的显著特点。按照劳动保障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现就全省劳动保障课题研究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推进研究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面对转型期劳动保障工作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开展好调查研究工作,关系到劳动保障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关系构建和谐河北的进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劳动力结构调整规模加大,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环境和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不断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创造性地把各项政策、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特别是为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打好基础,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以掌握工作的主动性。
  二、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河北这条主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工作,是劳动保障工作进入新阶段后亟需加强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也是做好法制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今年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注意加强对当前突出矛盾调查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紧紧围绕完善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法制建设和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来展开,努力为推进劳动保障事业的新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选题范围:突出一条主线,构建和谐河北;两大改革,在全省基本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启动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三个工程,就业再就业民心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金保工程;四种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能力、多元化复杂化形势下的劳动关系协调能力、就业结构矛盾突出情况下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力、面对战略机遇期劳动保障系统的依法行政能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省直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可根据以上思路、选题范围和参考题目(见附件),结合工作实际,确定研究题目。
  三、统筹兼顾,形成合力,努力营造调查研究工作的氛围。调查研究工作涉及到劳动保障工作的方方面面,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特别是劳动保障系统的负责同志要站在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协调有关处室和企事业单位,为调查研究工作创造条件。
  今年是推进劳动保障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一年。各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课题研究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好本市、本部门承担课题的申报组织工作。各市劳动保障部门要明确承办处(科)室和承办负责人,并向省劳动保障厅备案,各市申报承担课题原则上每类不超过3个;各有关部门在申报课题时也要明确联系人,原则上总数不超过5个;各市、各有关部门和中央及省属企业在组织申报课题时要填写《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课题研究申请表》,汇总初审后,于5月31前报省劳动保障厅政策法规处。各市劳动保障局要根据本通知精神,认真做好本地区的调查研究工作。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系人:田玉水,张海霞
  联系电话:0311-8616827
  电子邮箱:fgc @he.lee.gov.cn
  附件:2005年河北省劳动保障研究选题参考题目

附件:
2005年河北省劳动保障研究选题参考题目

  1、提高城镇就业质量对策研究;
  2、推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对策研究;
  3、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对策研究;
  4、人力资源开发与促进就业的对策研究;
  5、加快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实践与对策研究;
  6、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7、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策研究;
  8、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对策研究;
  9、改制企业规范劳动关系政策研究;
  10、农村社会保险实践与对策研究;
  11、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12、完善劳动争议仲裁体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对策研究;
  13、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劳动保障工作水平研究。




 

网站简介  │  招聘信息  │  会员注册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003-2012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税务信息网                冀ICP备15000966号-1